当前位置: 三文鱼 >> 三文鱼的繁衍 >> 摊手你们为了行业利益,又给他们提供丑化中
而且他们觉得非常荒诞……
最近,网上曝出的一个所谓的《生食三文鱼》标准,在中国众多爱吃三文鱼的民众中掀起了轩然大波,甚至导致了很多恐慌情绪。
而如今,这一正在中国网络上发酵的“三文鱼标准”事件,还引起了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一些主流西方媒体的围观…….
耿直哥先简单和大家说说这个《生食三文鱼》的标准,是怎么引起了中国社会强烈争议的吧。
首先,说起三文鱼,很多爱吃三文鱼的食客会告诉你,国际美食领域里的“三文鱼”特指来自大西洋的一种名为“大西洋鲑”的鱼,主要产自北欧等地。
当然,根据“牛津词典”的解释,“三文鱼”则泛指那些长期生活在海水中,但在产卵时会回流到淡水中的那类鱼。这其中包含的鱼类就多了,比如除了有大西洋的“大西洋鲑”,还有生活在太平洋的“大马哈鱼”。
但如果我们只从生吃的角度来看,那么只有“大西洋鲑”才是国际上公认的可以“生吃”的“三文鱼”。因为除了口感非常适合生吃,在海水中人工养殖长大的“大西洋鲑”的安全性也很有保障,尤其是“大西洋鲑”不会感染淡水鱼会感染的那些很容易在人体中生长,并对人体健康构成重大危害的寄生虫。
当然,这并不是说“大西洋鲑”就不会感染寄生虫,只是由于海水和人体渗透压的差别,海水鱼的寄生虫在人体中长不大,在成虫前就会死掉。更何况在人工养殖下出现的机率也很低。
这也是人们敢生吃“大西洋鲑”的一个重要原因。
海水中人工养殖大西洋鲑的养殖场
可如今,一个名叫“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的民间行业机构和其他12个商业机构,却打算把“虹鳟鱼”这种纯粹在中养殖的鱼类,通过他们制定的一个所谓的《生食三文鱼》标准,也算作可以生吃的“三文鱼”……
他们的理由有两个:1、虹鳟鱼生吃的味道不比三文鱼差;2、只要控制好淡水的水质和保障好相关的品控问题,虹鳟鱼也可以安全地生吃,不会让人们感染上那些可怕的淡水鱼寄生虫。
可不少渔业专家却指出,虽然“虹鳟鱼”在学术层面和“大西洋鲑”都属于“鲑科”这个“鲑形目”和“鲑亚目”鱼类的庞大“总科”,可纯粹淡水养殖的虹鳟鱼,在习性以及国际美食领域公认的定义里,都压根本不是“三文鱼”,最恰当的叫法就是虹鳟鱼。
而对于吃三文鱼的普通公众来说,大家则担心一旦给淡水养殖的虹鳟鱼开了可以“生吃”的,就中国现在的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和行业自身的“良心底线”,根本难以确保这种淡水鱼不会染上导致那些严重危害人体的寄生虫——不论《生食三文鱼》标准的起草方怎么宣称说他们的标准“很严格”。
不过,面对社会各界对这一标准的强烈争议,以及公众“显而易见”的抵触声音,《生食三文鱼》标准的制定方似乎坚持要让这个标准成为行业规则。因为在国内养殖虹鳟鱼的“利益群体”看来,一旦虹鳟鱼可以被认定为是可以生吃的“三文鱼”,这将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收益。
可在《纽约时报》等已经开始围观此事的西方媒体的报道中,这更像是一场“指鹿为马”的闹剧。而且这件事还成为了一些西方媒体用来丑化中国政府的新素材,不断引导境外的读者去认为这件事是中国政府的权威部门搞出来的……
不知搞《生食三文鱼》标准的各方,怎么看待他们的做法害得中国被西方媒体看笑话的局面?
而另一个需要搞《生食三文鱼》标准的各方回答的问题是:正如《中国青年报》等国内媒体所说,既然你们认为虹鳟鱼不比三文鱼差,甚至有更大的价值,为啥不好好地做好虹鳟鱼本身,而非要“傍”三文鱼的名号呢?
耿直哥也对此难以理解:为啥非要搞所谓的“国产三文鱼”这种“不伦不类”的概念,而不把中国虹鳟鱼自身的品牌做好,甚至做成中国的名片呢?
要知道,从市场营销角度来看,只有那些对自己的产品自身都缺乏信心的商家,才会通过冒充另一个高人气品牌的方式去营销自己。老百姓通常管这种做法叫“山寨”——这是一个很难听的标签。
难道中国的虹鳟鱼商家和产业想让自己的品牌被打上这样的标签?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澎湃新闻报道,“指虹鳟为三文鱼”的《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已引起上海“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