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文鱼 >> 三文鱼的形状 >> 生食虹鳟风险几何专家所有淡水鱼类都可感染
在上海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8月21日召开的“三文鱼”定义之争公开讨论会上,一位《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的制定者声称,“咸水和淡水“的寄生虫风险是同样的,没有大小之分。这一旨在平息国产虹鳟消费者忧虑的发言,却进一步引发了舆论的普遍质疑。
8月10日,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牵头发布了《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将淡水养殖的虹鳟归为“三文鱼”。在21日的讨论会上,当谈到淡水养殖虹鳟和海水养殖大西洋鲑生吃时的寄生虫风险是否相同时,协会三文鱼分会理事、北京北欧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郑维中表示,二者的风险并没有大小之分。“海水鱼也并不是咸的,我们做黄花鱼的时候都会放盐。人体也是咸的,医院给你打生理盐水不打蒸馏水呢?现在我们仍然需要科学精神。”
8月24日,澎湃新闻通过查询科学文献,采访相关专家了解到,淡水鱼的寄生虫风险较海水鱼更大。此外,国外医学界已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确切证明淡水环境中生长的虹鳟有着传染阔节裂头绦虫等人体寄生虫的可能。而在国内,生食淡水鱼带来的最大危险是染上俗称肝吸虫的华支睾吸虫,后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类致癌物。
国外:淡水虹鳟易感染裂头绦虫,野生养殖皆难幸免
今年五月,中国渔业协会曾在《青海日报》上发表题为《针对近期网上关于“国产三文鱼”的不实报道的澄清》的文章。文中提到,国产虹鳟从养殖方式上将寄生虫寄生的几率降至极低,且“此前未见虹鳟感染肺吸虫,肝吸虫,阔节裂头绦虫等寄生虫的文献报道“。
然而,澎湃新闻通过查询国际知名医学数据库Pubmed网站发现,无论野生还是养殖,淡水虹鳟都已在全世界多个地区留下了感染有裂头绦虫的文献记录。
裂头绦虫(Diphyllobothrium)是鲑科鱼类(Salmonidae)主要携带的一种寄生虫。目前,全世界已发现约50种裂头绦虫,其中有15种可以通过食物传播进入人体并造成绦虫病。阔节裂头绦虫(Diphyllobothriumlatum)与日本海裂头绦虫(Diphyllobothriumnihonkaiense)是最常见的两种人体寄宿绦虫。
年,一位阿根廷科学家在南部的莫雷诺湖抽查条虹鳟,发现其中同时存在包括阔节裂头绦虫在内的两种裂头绦虫。这是阿根廷首次出现阔节裂头绦虫,这位科学家在论文中写道,虹鳟对这两种绦虫而言,似乎比红点鲑、金鲈、银汉鱼等其他湖中鱼类“更为重要”。
年,智利科学家从8家水产养殖场中抽查90条虹鳟,发现感染裂头绦虫的比例为6.7%。两年后,科学家又对智利的潘吉普伊湖进行抽检,发现虹鳟在肉中感染阔节裂头绦虫的比例为61%,大大超过同一湖泊中的其他鱼类。根据研究结果,阿根廷与智利地区的阔节裂头绦虫都是自北美地区入侵的外来物种。
除了以上案例外,年代,美国西海岸曾大规模爆发绦虫感染。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估计,在年到年之间发生了多达起阔节裂头绦虫感染事件。美国科学家随后采访了其中52名病患,得出结论认为,生食虹鳟所属的马哈鱼属鱼类(Oncorhynchus)是导致此次疫情的主要原因。
不过,根据捷克科学院生物学家TomáScholz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引发美国西海岸疫情的寄生虫物种可能是日本海裂头绦虫。该团队通过分子结构与显微镜图像分析比对,发现有大量日本海裂头绦虫此前被误认为是阔节裂头绦虫。根据论文提出的新结论,日本海裂头绦虫的感染媒介是马哈鱼属的太平洋鲑鱼,影响范围集中于日本与韩国这两个有着生鱼片饮食传统的国家。而阔节裂头绦虫的感染媒介仅限于鲈鱼、鳕鱼、嘉鱼等淡水鱼类,主要分布于欧洲、北美及亚洲地带。
这里需要再次厘清一下虹鳟与相似鱼类的种属关系。三文鱼作为商品名,原指大西洋鲑(Salmosalar),属于鲑科(Salmonidae)鳟属。而虹鳟则属于鲑科马哈鱼属,也被称为钩吻鲑属或太平洋鲑属,其他太平洋鳟鱼与太平洋鲑鱼皆在此列,后者包括红鲑、粉鲑、帝王鲑等。严格意义上,它们都不能被称作“三文鱼”。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健康教育咨询检测中心主任陈家旭向澎湃新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