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文鱼 >> 三文鱼的习性 >> 他是白领也是一名生态摄影师,用光影追逐北
温暖人生
42岁的罗昊过着普通而又不普通的生活,每周一到周五,他是一名白领,做着财会方面的工作。到了周末,他就挎上自己心爱的相机,开车沿着北京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拍摄野生的鱼类。虽然野外活动充满了危险和挑战,但在罗昊看来,用光影记录下北京生态逐步恢复的过程,这一切都值得。
进行野外摄影工作中的罗昊和生态摄影结下不解之缘
在四九城长大的罗昊打小就喜欢观察大自然。接触到了数码相机后,别人鼓捣拍摄风景,而罗昊则迷上了数码相机的微距功能,后来,他又喜欢上了户外摄影。
北京的冬天漫长而又寒冷,工作之余,罗昊总喜欢翻出电脑,看夏天时他去户外拍摄的照片。有时候,秋天去野外捕获养在鱼缸中的鱼和虾,也成了罗昊的拍摄对象。
整天守着鱼缸,罗昊并不觉得枯燥,不过时间一长,他又有了自己的新想法。“野生的鸟类和哺乳动物,可以通过观察外形,判断出它的种属,可是对于河流中的鱼虾,我们只知道它们是鱼或者虾,但却叫不出它们的具体名字。”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罗昊,便萌生了为这些鱼虾找名字的想法。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打鸟”(户外鸟类拍摄的名词)已经是一块较为成熟的领域,有专业的书籍可以参考鸟的种类。但是水生的鱼类,在国内还相对空白。唯一能对罗昊的想法有帮助的,还是一本发表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黑白手绘鱼类图鉴。
“没有照片,只有黑白的手绘,这样的一本图鉴,会给想要钻研鱼类的爱好者带来很大的困扰,因为手绘的图像误差太大了。”罗昊想到了自己手里的相机,用照片的方式,可以准确无误地记录下这些鱼类。
生态摄影师罗昊作品通过钓鱼网站来找鱼
十多年前,罗昊的想法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有些不可思议。因为,可供参考的资料实在是太有限了,除了那本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黑白手绘书,罗昊没有其他的参考书籍。而去哪儿找这些鱼也是一个难题。不过,罗昊也有自己的办法,那就是通过钓鱼网站来寻找北京的野生鱼。这在现在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在当时,却帮了罗昊很大的忙。
原来,很多鱼友会在论坛上发一些照片,谁钓到了什么新品种或者稀罕的鱼,都会拿来显摆。鱼友们的炫耀,无形中给罗昊提供了拍摄野生鱼类的线索。“当时定位还不像现在这么准确,我们只能根据网友所说的大概位置去寻找。”
在罗昊寻找到的鱼类中,有一种名为细鳞鲑的鱼,它是北京地区唯一一种鲑类鱼,和寿司餐厅里常见的三文鱼是亲戚。这种鱼也是北京唯一的原生冷水鲑鱼。鱼的身上有圆形斑点,体形像一艘潜水艇,能长到三四十厘米,冰川时期它们从日本海来到北方。
细鳞鲑喜欢比较冷的水,只要是休息的时间,罗昊和朋友们就驱车往怀柔密云的山里钻,因为只有在山里的溪流中,才能找到这种冷水鱼。和别的鱼不同,细鳞鲑喜欢逆流而上,总是迎着水流的方向游动。“你看鱼在水里好像一动不动的,但实际上,它是在逆着水游动,所以它的肉质非常紧实。”细鳞鲑的与众不同,让罗昊寻找起来特别费劲。那时候,北京的水环境并不好,原本充沛的河道早已干涸,有的被碎石所覆盖。
找了四五年,终于,在延庆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站一位朋友的帮助下,罗昊找到了这种鲑鱼。但遗憾的是,这种原本属于北京地区原生态的鱼类,是从东北引进的。通过人工养殖,目前已经在白河流域进行了投放。“我在钓鱼网站上发现,已经有人在垂钓的时候,捞到这种鱼,这说明,鱼的种群已经在慢慢恢复了。”
复原才是最好的记录
北京是一个南北鱼类交界的地方,因为在这里,是有些北方鱼类分布的最南端,而对于南方分布较为广泛的鱼类,这又属于它们所能到达的最北端。正是地理位置上的得天独厚,再加上水系相通,属于北京本地鱼的种类并不算少,有七八十种。
十多年前的罗昊在野生鱼的领域可以说是一个“小白”。但是这些年追逐着水中的这些小精灵们,罗昊不仅练就了火眼金睛,还成了一名博物学者。
对于生态摄影师而言,拍摄野生鱼和“打鸟”不一样。尤其是在野外的条件下,只有将鱼捕捞饲养观察后,才能还原出它们生活的最真实状态。在罗昊的家里,有十多个鱼缸,这是他用来观察和拍摄野生鱼的。“现在很多鱼你能叫得上名字了,但是对它们的生活习性,大部分人却一无所知。”在罗昊看来,观察鱼也为他在这个未知的领域打开了一扇窗。
有一种名为九刺鱼的鱼,它的产卵习性比较特殊。这种鱼会从泄殖腔里分泌出一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一旦碰到水,就会凝结成丝。在繁殖期,九刺鱼会通过分泌出的丝把水中的水草黏结在一起来搭窝。雌鱼将卵产在窝里,再由雄鱼进行孵化。
还有一种北京本地的圆尾斗鱼,雄鱼会在白萍(类似睡莲的一种水生植物)两片叶子之间的空隙中吐泡泡,然后将鱼卵放在泡泡之中,让卵漂浮在水面上孵化。而在此期间,雄鱼一直照料鱼卵,直到幼鱼破壳而出。“在哺乳动物的世界中,雄性动物大多是不称职的爸爸,但是在鱼类世界中,雄鱼却是最称职的爸爸,因为很多雄鱼承担了孵化鱼卵和看护幼鱼的任务。”
在家里的鱼缸里,罗昊也会对捕捞上来的鱼进行繁殖,不过繁殖的方法却和人们印象中的不同,别看鱼的大脑并不发达,但是如果两条鱼没有瞅对眼,那将会是一场生死的决斗。“胜负往往是看谁体形大,有时候,体形大的雄鱼会把雌鱼打死,而有的时候,要是雌鱼体形大,那真的是往死里打雄鱼。”所以,在繁殖鱼的时候,罗昊采用的都是一只繁殖缸里放两条雄鱼和三条雌鱼。
罗昊家放了不少用于观察的鱼缸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的生态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从菜市场买草鱼和青鱼来烹饪,这两种鱼也是北京常见的鱼。但是,这两种鱼在野生环境中已经没有了。这是因为它们孵化的时候,需要的条件比较特殊。“鱼的卵是顺着河道从上游往下游漂过去,在这个过程中,水温的变化,促进了鱼卵的孵化。”罗昊说,整个孵化的过程需要很长的漂流距离,但遗憾的是,由于人为筑坝和断流等原因,河道不够长,野生的草鱼和青鱼已经无法自然繁殖了。现在河道里能够看到的这些鱼,大部分都是人工放养的鱼苗。
在遗憾的同时,罗昊也惊喜地发现,近年来,北京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好,很多曾经存在又消失的原生鱼类也在相关部门的努力和引进下,逐渐恢复。在房山十渡,就有一种名叫多鳞铲颌鱼的鱼,每年会随着地下水涌进河道里,但是前些年,由于地下水不喷了,这种鱼也绝迹了。后来,通过分子技术的支持,相关部门从山东重新将这种啃食石头上藻类的鱼进行了种群恢复。
在罗昊的心中,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写一本能让更多人看得懂的科普读物。其实,早在两年前,罗昊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出版了《中国原生鱼》图鉴。但是,在罗昊看来,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工具书。“我的想法是写一本有意思的科普书,把家里的还有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碰到,却叫不出名字的生物都写进去。”罗昊说,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他的记录,实实在在地感受北京生态环境变好的过程。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李环宇图片由罗昊提供
流程编辑:王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