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文鱼 >> 三文鱼的天敌 >> 高38米总重1400吨,2018年我国
三文鱼一直以鲜美的味道以及高昂的价格,受到各种食客的疯狂追捧,自从三文鱼进入了中国市场之后,其价格也一直居高不下,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它的养殖条件十分苛刻,一直没有办法实现大规模养殖。
但中国却在养殖技术方面实现了一个大突破,在黄海造了一个大鱼缸,专门养殖三文鱼。
图为深蓝1号
超级大鱼缸
这个想法看似有一些异想天开了,为什么专门要在海里建一个大鱼缸呢?传统的养殖方式就养殖不了这三文鱼吗?其实这和三文鱼的生存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三文鱼是一种对水温要求极为苛刻的鱼类,它必须生活在16℃到18℃之间的海水之中,而以我国现在的海洋环境,很难找到如此契合的海域,唯一一片比较适合的就是在黄海海域中央,有一块冷水团,这块冷水团有5,亿立方米。
但是如果将三文鱼放养在这片冷水团中,会由于天敌和气候影响导致三文鱼的养殖困难,中国就建造了人类历史上首座全潜式的深海养殖装备并将其命名为深蓝1号。
说是一个鱼缸,可是它的体积丝毫不小,深蓝1号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全潜式网箱,高达38米,重达吨,体积也达到了5万立方米,完全由中国自主研发。
而且这种全潜式网箱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它可以完全由人类操控。可以根据水温的变化上下幅度,使得网箱中的三文鱼始终处于最绝佳的水温中,而且它还可以规避灾害,遇到台风天气则可以将其潜到更深的水下,以规避台风的影响。
同时网箱配备的钢结构也可以抵御14级的台风。面对鲨鱼的来犯,它也丝毫不怕,双层高分子的渔网可以彻底将鲨鱼拒之门外。
挪威的深海1号
在我国的深海1号交付使用之前,青岛的武船重工也制作了一个大型网箱,运往挪威专门养鱼的。但是它的容量体积比中国的深海1号稍微小一点,它只有25万立方米。但不要因此就小看了挪威,挪威生产的三文鱼和大西洋鲑占据了全世界65%的产量。他们也有很多的养殖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的深海1号养殖最大值是30万尾,而为挪威建造的这个网箱,虽然体积没有我们的深海1号大,但是它却最大可以养殖万位三文鱼。凭什么人家可以养殖这么多的三文鱼呢?
首先它的养殖环境比我国更占据优势,受到暖流影响,挪威近海的海水水质交换率特别高,污染很少,同时他的沿海地形也有众多的狭隘,可以让网箱避免台风海浪的侵袭,而且它的海水常年都可以保持在5~15℃的高温,非常适合养殖。
挪威养殖三文鱼和大西洋鲑的起步非常早,早在60年代就已经尝试养殖,因此他们对于养殖的每一个环节,从育苗到成鱼再到加工,整条产业链都已经十分完备了。但其实近些年他的市场份额也下降了很多,为什么有如此高超的养殖技术,市场份额还会下降得这么厉害呢?
其实仔细观察挪威的网箱养殖就可以发现答案,咱们新建造的网箱理论可以养殖万尾的三文鱼,但其实根本不会如此高负荷地运转,它属于一个交替养殖的方式。
养殖三文鱼就像种地一样,种地的时候需要考虑土壤中氮的含量,因此总是会在地里某一年种一茬大豆增加土壤中氮的含量。养三文鱼也是一样的,而三文鱼则是考核水中氧气的含量和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的重要标准。
每天向渔网中投放大量的饲料,会让水体中的养分富集,据挪威的研究资料发现,饵料中有52%~92%的氮会进入水体之中,每生产一吨的大西洋鲑就要往水体中排放11公斤的溶解无机氮。这些富集的营养成分会滋生大量的微生物,而这些微生物和三文鱼大西洋鲑一样,一起消耗了水中的氧气,而且网箱本身就具有阻断水体流动的功能,它进一步减少了水中氧气的含量。
而三文鱼和大西洋鲑的养殖,则需要富含氧气的海水,如果长年累月一直在一个网箱中不断地进行生产,那么势必会导致产量的下降,而因此挪威采取这种的方式进行养殖,不在如此高强度、高密度的网箱集中养殖。
高科技技术防治病虫害
在生吃三文鱼的时候,最担心的问题就是生鱼的寄生虫问题,虽然做熟了可以完全避免这个问题,但它的口感和味道会急剧下降。
因此生吃依旧是三文鱼的主要食用方式,但是如此高密度的养殖,三文鱼必定会导致其中的病虫害大肆横行,如果吃了养殖三文鱼反而会生病,势必会影响它的销量。
挪威采取的范围养殖就是通过建造特制的网箱来规避病虫害。这种特殊的网箱是我国的深蓝1号的进化版,它相比于深蓝1号的功能丝毫不少,同时还具有了一个防鱼虱的功能。这种网线有两层设计,外面有一串大圆筒,里面有一圈小圆筒,小圆筒的筒壁是用防水膜制作而成的。
养殖的三文鱼大部分的时间都生活在网箱的下半部分,只有换气的时候才通过这个具有防水膜的小圆筒进入到水面之上,这种结构之所以能够防止虫虱的危害,是因为鱼虱大部分生活在10米以内的水体表层,专门建造的防水膜就可以阻挡这种鱼虱的进攻,而且在没有防水膜的水体下层,鱼虱也无法生存。
而通过这种特质的网箱,可以杜绝75%的鱼虱病害,大大提高了鱼类的良品度。
挪威的这些先进经验都值得我们的学习,希望未来我们也可以在中国渔民的努力下实现三文鱼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