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文鱼 >> 三文鱼的习性 >> 百事可乐没事,乐事薯片遭牵连肥宅快乐水快
紧接着“百事中国”官方微博发布紧急声明:“百事可乐没事!”之后,“百事的乐事薯片会不会有问题呢?”又成了新的舆论导火索。
事情的起因,皆因为北京新冠通报的疫情个案,涉及百事食品公司位于北京大兴区磁魏路1号的一个分厂。
尽管,百事食品公司在第一时间,6月21号晚间21时再度发布紧急声明强调:
“乐事薯片产品安全,病毒在整个产品供应链过程存活的可能性为零”。
但就危机公关的效果,以及我们一向的经验来看,这并不能缓解我们的焦虑,以及自觉的“抵制”行为。
从三文鱼到百事可乐和薯片,只要和“新冠”沾上边的,接下来面料的必然是惨淡,叫嚣了那么久的“快乐肥宅套餐”之快乐肥宅水和快乐肥宅事,眼见就要折戟在“新冠”的威胁之下,不得不让人在无奈中感觉到一种“歪打正着”的疗效。
可乐薯条之我所爱:肥宅的快乐,你不懂!
有人觉得小题大做,不就是碳酸饮料和膨化食品嘛,吃了发胖还不健康,就此戒了吧。
可是不同于人们对于三文鱼的普遍决绝的态度,下架、封存、销毁……一气呵成,人们对于可乐和薯片和态度,是带着三分我见犹怜地不甘问道:乐事薯片还能吃吗?
被视为垃圾食品的可乐和薯条,毕竟是不同的。虽然,高糖、高热量、高含盐量(薯片含盐量普遍严重超标,高盐同样是肥胖的诱因之一)一直被诟病,也被视为不健康食品的典型,但是它们依然拥有庞大的“肥宅快乐套餐”的拥趸们。
据网友考证,快乐肥宅水,最初源于微博端的一句段子:
“既然喝水都胖,那我干嘛不喝可乐?”
于是,网友们在群策群力的不懈努力之下,把“肥仔”升级了成了“肥宅”,更多的感同身受的真假“肥宅”们,开始对号入座,并把“快乐肥宅套餐”不断地发扬光大,具体包括并不仅限于:
1、肥宅快乐水-可乐2、肥宅快乐茶-奶茶3、肥宅快乐事-薯片4、肥宅快乐花-零食套餐5、肥宅快乐兽-猫6、肥宅快乐网-哔哩哔哩网站7、肥宅快乐胶-手办
其实,隐藏在自黑和自我调侃的快乐之下的,也许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可乐薯条的廉价、高性价比和容易获得。
从装X指数、营养角度、口味偏好和饮食文化角度,也许我们,或者当下的青年人,确实有更多元、更好的选择,但试问如果加入了价格因素之后,综合评判哪家强呢?
“肥宅快乐”标签下的宅文化
肥宅快乐,四个字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最终要落在“宅”字上。
我们基本上都认同,“宅”源于日本,日语中的“宅”是御宅族(英文为Otaku)的缩写,据说这是有日本著名漫画家中森明夫在年提出的,用来描述热衷且精通于动漫及电脑游戏的一群人。
御宅族随后,伴随着日本“御宅族”群体的壮大,这个原本饱受歧视带有贬义的标签,也延伸出更多的含义
后来,即使在日本“御宅族”也衍生出更多的含义,“偶像宅”、“动漫宅”、“汽车宅”、“科技宅”、“料理宅”、“电影宅”、“摄影宅”……比比皆是,最终“御宅族”就成了泛指热衷某种文化并对其有深入研究的人。
及至90年代初,“御宅族”的概念传入我国台湾,而后逐渐又在大陆地区广为流传,进一步延伸出“宅文化”、“宅男”、“宅男”、“宅神”还有如今的“肥宅快乐套餐”等等。
到了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又将“宅文化”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彻底推广,还催生出了更为影响深远的“宅经济”——网上购物、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线上影音娱乐等等都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虽然,我们被“宅”在家的日子里,也曾对我们的过度社交和没有私人空间的生活进行过反思,但是毕竟拗不过习惯使然。
虽然,种种原因我们没能等来专家、商家所预言的“报复性消费”,但是,一呼百应且一夜之间“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地摊复兴”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
尽管,最初,中森明夫发明“御宅族”一词时有掩饰不住的贬义和嘲讽,可能往往负面的强烈情绪才能引起人的极大兴趣:
运动完全不行、下课休息的时候总是窝在教室里、躲在阴暗的角落里玩着将棋的那些家伙;不是营养不良、瘦不拉几的瘦子,就是胖到脸上的眼镜镜架都陷到肉里的胖子;带着猥琐的笑容买着萝莉控同人志的、漫无目的的四处乱晃的……
中森明夫但不管初衷如何,“宅文化”自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显然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已有了一席之地:
每天家→办公室→家,能不出门就不出门,没有人打扰,也不用看人脸色,打开电脑,一切都有了……
这就是“宅一族”的最基本的模样,电脑、手机、可乐、薯条……似乎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我们印象中“宅一族”的标配。
今天的“宅文化”被更多地挖掘出积极、正能量的一面,比如私人空间、专注精神和独立自由的追求,比如个人化消费时代的崛起,甚至还能被视为一种超越血缘、地域、家庭等传统社会组织结构的新兴社会关系的表现。
“宅文化”的另一面:对于社交的普遍性焦虑
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宅文化”多么地富有浪漫意味和私人志趣,它多多少少都成为一部分人回避社交,或者掩饰自己不善于社交的完美籍口。
严格意义上的社交恐惧症,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疾病,并会影响正常的生活。我们常用“社交恐惧症”这种夸张的说辞,来描述我们的状态,也就是对现代社交持有普遍的焦虑和不适应。因此,退而宅家,就成为了一种安全而又合情合理的选择。
快节奏的社会,诞生了碎片化的时代,“宅文化”却可以在一定程度避免我们进一步成为“碎片人”。
毕竟,借有网络可以实现的一切生活需求,为“宅”这一行为提供的庞大而坚实的物质保障,而节省下来的种种碎片化的时间,均可以成为个人可以完整利用的宝贵资源。
只是,当人们越来越“宅”的时候,往往也就意味着很多能力的进一步退化,如果原本就不擅长现实生活的社交生活的人,估计就越难在社交这件事上找到自信。
说到此处,是不是得喝一口可乐、吃一片薯片压压惊呢?
所以,凡事二分法,我们既要“宅”又不可“死宅”,我们享受“肥宅快乐套餐”,但不能被其绑架。
如果说,新冠给可乐和薯条添了一条新“罪”,还不如,借此机会,管住自己对于它们的依赖和崇拜,真正的“宅快乐”是心灵上的富足,而无需借助于任何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