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鱼

深蓝一号作弊,国产三文鱼有水分

发布时间:2022/9/2 17:54:41   

这两天,我国首次在低纬度地区成功养殖出正经三文鱼的消息刷屏了。我国的水产“重器”“深蓝一号”继去年在黄海冷水团成功收获海鳟鱼后,今年终于成功收获大西洋鲑——正宗三文鱼,这对于我国的水产养殖业来说,确实是件值得高兴的事儿。

长久以来,三文鱼养殖一直是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一块“心病”,无奈苦于没有合适的天然养殖环境,国内的三文鱼养殖业一直没能发展起来,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内不断增长的三文鱼消费市场被挪威和智利等国家的养殖三文鱼瓜分。

“深蓝一号”的成功不但填补了我国在自然水域养殖三文鱼的空白,也刷新了全球“高温”海域三文鱼养殖纪录。作为全球头号水产养殖大国,这场迟到的丰收自然也彰显了我国在水产养殖领域,无论是在硬件设备研发设计和建造方面,还是在深远海养殖技术方面的强大实力。

好了,好话暂时说到这里,下面说点更加实在的。

虽然“深蓝一号”这次养殖成功了,为我国的三文鱼养殖和深远海水产养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但是,国产三文鱼要上大部分国人的餐桌,还得等不少年。

因为很多客观因素,青岛的这次三文鱼养殖实验性是大于商业性的,说白了就是探路性质的“科研型”养殖。毕竟是我国水产养殖界的首次“火箭发射”,没有可以借鉴的本土养殖案例,无论是合作的民企和国企,还是相关科研机构,都倾注了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只为证明这条路走得通。

为了能走通,这次养殖自然也掺了不少“水分”。官方公布的数据并不多,但还是有两个数据暴露了这次养殖的“水分”,一个是投苗时间,另一个就是养殖周期。

先说养殖周期吧。“深蓝一号”这次养殖从在网箱内投放鱼苗到收获成鱼,一共用了半年,为啥周期这么短?难道是速成鱼?

国际上传统网箱养殖的三文鱼从鱼卵到成鱼的养殖周期一般为三年。从鱼卵到完成“银化”(从淡水鱼蜕变至海水鱼的重要生长阶段)的一年半在陆基封闭的循环水(RAS)养殖池中进行。银化后的鱼苗会被转移到开放式的海水网箱中养殖,直至收获,时间差不多也是一年半左右。

专家称我国的黄海冷水团冬季的水温比挪威和智利等低纬度海域的水温高,能够缩短养殖周期,这话不假,但能够缩短一半以上就明显不科学了,唯一能够解释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深蓝一号”网箱中投放的鱼苗规格偏大,所以养殖周期就短了,再加上这次收鱼规格也就4公斤,相比与国外常规的5公斤往上收鱼也小了不少,所以这养殖周期也就短了不少。

当然,三文鱼作为一种冷水鱼,水温太高就得挂,养殖想要“速成”还是比较困难的,挪威等国家已经深耕了这么多年,基本已经做到了“极致”,想要通过水温做文章,大幅缩短养殖周期的可能性并不大。

我们再回到“半年收鱼”这个话题上来。“深蓝一号”投放大规格鱼苗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为了降低养殖风险。投放更加成熟的鱼苗,因为存活率更高,养殖的风险也就能降低不少。

另外,除了提高鱼苗存活率,投放“大龄”鱼苗来缩短养殖周期再配合投苗时间也是为了大幅降低养殖风险。

这批鱼苗是在去年12月份投放的,配合半年的养殖周期,正好可以赶在夏至前收鱼。虽然黄海冷水团号称常年水温低于12摄氏度,但这只是理论数据,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当下,夏天水温“失控”的风险非常大。

今年,南半球新西兰的三文鱼(帝王鲑)养殖业就受到夏天高水温的冲击,部分网箱养殖场的死亡率高达40%,这也意味着新西兰一些曾经适宜三文鱼生长的近岸海域可能再也无法搞三文鱼养殖了。虽然今年的情况有些特殊,可一旦出现这样的状况,继续在“高温”海域开展养殖活动的风险就非常大了。

我们再回到国内。毕竟咱们在黄海冷水团里养三文鱼还处在摸索阶段,所以不会太过激进。在实验性养殖阶段选择缩短养殖周期避开夏天算是比较合理的做法。

我国的黄海冷水团是我国三文鱼养殖业仅剩的“一扇窗”,但这扇窗依旧没有被证明能够完全支持三文鱼超过一年的“全周期”养殖(从银化到收获)。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深蓝一号”并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当然,“深蓝一号”下一步的养殖实验肯定是走“全周期”,为之后的“深蓝X号”铺路。

有人可能会问,为啥要追求“全周期”,只要像这次一样能有鱼收不就行了?这事儿还真没办法。

纵观全球三文鱼养殖业,技术最成熟,成本最低的养殖模式是近岸自然水域的网箱养殖,也就是陆上进行鱼卵孵化和鱼苗培育,鱼苗银化后投入海水网箱饲养直至收鱼。因为适宜三文鱼养殖的近岸自然水域有限,而且就掌握在挪威和智利等那么几个国家手里,所以这也是为啥近十年来,全球三文鱼价格一直处在上升通道,再加上疫情关系,就更是飞上天了。

养殖环境有限造成产量瓶颈无法有效突破,三文鱼养殖业也就没了像猪肉那样所谓的“三文鱼周期”的困扰。

当然,其他没有先天条件的国家想养殖三文鱼也不是不可以,就是门槛会高很多,可选择的操作主要有两个,一个就是全程陆基循环水养殖,另一个,则是像我国“深蓝一号”这样的操作——深远海养殖,而这两个都是既有技术难度,又烧钱的操作。

陆基养殖走的是“控制流”。因为设备和运营成本非常高,所以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养殖尽可能多的鱼,而这又进一步增加了养殖风险。成千上万条鱼挤在一个养殖池里,吃喝拉撒都在一起,所以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要做到排泄废物过滤和供氧等环节的精准控制。

当然代价除了运营成本高外,越精准的东西,一旦出问题就是养殖事故。这也是为啥,近几年陆基三文鱼养殖在全球范围内遍地开花,但至今没有出现“巨头”。

接着说深远海养殖,这个就更加复杂了。设备成本高和运营成本高就不用多说了,各种风险和难题更是无法估计。以“深蓝一号”为例,网箱离岸超过公里,可千万别小看这公里,给养殖带来的麻烦根本就无法估量。

补给运输成本可以计算,但复杂的海况和设备的兼容度却无法计算。挪威的Havfarm深远海养殖工船项目就遇到了死亡率偏高的问题。综合风险太大也是挪威政府一直迟迟没有放开三文鱼深远海养殖执照审批的原因之一。

如果我们的黄海冷水团只支持半年的养殖周期,那么这对我国的三文鱼养殖业来说就非常不友好了,因为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同时面对陆基养殖和深远海养殖的双重“暴击”,这不但使养殖成本和养殖风险成倍提升外,还会限制三文鱼鱼苗的产量,进一步阻碍三文鱼养殖规模的扩大。

因为鱼苗要在陆基养殖场待更长的时间,而且规格越大鱼苗要占用的陆基养殖空间越大,而陆基养殖场可不是你想怎么扩张就怎么扩张的。鱼苗延迟投放网箱,无疑会严重制约陆上育苗场的鱼苗产量。所以,“全周期”养殖将会是“深蓝一号”团队将要攻克的下一个难关。

好了,说了那么多,并不是来挑刺和泼冷水的,毕竟在我国本土搞自然水域的三文鱼养殖的难度真的是非常高,“深蓝一号”项目能够持续推进并取得现在这样的成功实属不易。

我们的情况跟挪威没法比,挪威因为有丰富的近海养殖资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三文鱼养殖业已经掌握了成熟的全产业链技术(育种,养殖和饲料等),完全可以稳步推进深远海养殖,可我们不一样,因为先天条件不足,只能一上来就是“地狱模式”,除了闷头攻关,别无他法。为了能够打破国外养殖巨头的垄断,让国产三文鱼从奢侈化走向“平民化”,这条路注定不好走,但找到了方向,摸到了石头,也就看到了希望。(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137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