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文鱼 >> 三文鱼的习性 >> 日料三文鱼寿司,是挪威发明的胡子玩物
说到日料那就肯定要谈到寿司和刺身,说到寿司和刺身就总要涉及两个最主要的鱼种——金枪鱼和三文鱼。
但如果我说,三文鱼生食的吃法不是日本人发明的,而是那个卖三文鱼的国家教给他们的,你可能会觉得我是虹鳟吃多了。然而事实上日本本来还真就没有三文鱼寿司,而他们学到这一招的时间,其实离现在非常近,还不到30年。
曾经的“佛系”日料
抗战时人们总在提“小日本”,其实以前的日本人更加矮小。武田信玄手下名将山县昌景只有1米2多一点。而1米69的织田信长更是被时人视若鬼神。这里边的有人种的原因,有过去物质匮乏的原因,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经常被人忽略,那就是日本曾经是个全民崇尚禅食的地方。
当时的日本人推崇少食、戒肥肉,而肥肉里不仅包括猪牛羊的肉,还包括金枪鱼、三文鱼等比较肥美的海鱼。彼时的日本不仅不存在大口喝山崎威士忌大块吃金枪鱼三文鱼,甚至吃饱都成了一种忌讳……
这种全民节食减肥一直持续到近代。只不过穷人是朝不保夕地饿着,富人是精致地饿着。上图是明治维新的一众头面人物与日本共济会的负责人合影——这些都是当时的上流人士了,但绝大部分还是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
为了破除这种陋习,明治天皇在维新初步成功后甚至带头吃牛排和金枪鱼。金枪鱼和三文鱼这才得以正名。随着日本逐渐富起来,太平洋的金枪鱼都快被吃绝了。不过三文鱼寿司虽然也破除了这道障碍,但它依然没有成为主流的生食鱼类。直到90年代,地球另一端投来了注视的目光……
挪威?
现在我们经常能看到挪威三文鱼在纪录片里活蹦乱跳,或者静静地躺在超市的冰柜里。挪威人食用和养殖三文鱼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寿司和刺身?抱歉,以前欧洲人是不认这个的。
挪威的两个近邻,荷兰人喜欢鲜吃鲱鱼,瑞典人则喜欢腌臭鲱鱼
传统上欧洲人吃鱼通常不会生吃——可以烟熏,可以烤,可以煎,可以插进仰望星空派,但尽量不生吃。荷兰人鲜吃鲱鱼已经算是有点“出格”了,像日本人那样琢磨怎么吃生鱼更是几乎不存在的。
挪威人以前也就打打渔,知道二十世纪中后期才靠卖石油发了财。发财后的挪威居安思危,开始琢磨用赚到的钱把别的生意做起来,以免以后油挖完时不知所措。在挪威人居安思危的各种产业中,就有他们的老本行打渔。起初,挪威人研究发展人工养殖三文鱼,主要是供应欧洲市场,吃法也是走欧式路线。
但随着技术进步和经营扩大,欧洲的市场已经饱和了。在九十年代,挪威开始四处寻觅三文鱼的买家。一番调研后发现,居然有个特别爱吃鱼但却不怎么吃三文鱼的国家,那就是日本。
“脑残粉”的对策
当时挪威带头去日本考察的,名叫比约恩·奥尔森,是个日本文化狂热爱好者。当时他名不见经传,但现在,起码挪威人和日本人都记住他了。
奥尔森一番调查后发现,如果要让日本人能大量消费一种鱼,那这种鱼最好是能生吃的。而现代日本人之所以一直对生食三文鱼没兴趣,是因为他们觉得三文鱼有虫。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不仅在国内引起巨大争议的虹鳟(上图),很多太平洋的鲑鱼品种也存在比较严重的寄生虫问题。虽然日料有“好吃比无虫重要”的名声(比如始终没有要求用于生食的海鱼必须先冷冻),但具体到普通消费者,大部分人还是很在乎的。
但在比约恩看来,挪威的三文鱼和刺身之间,隔的不是安全,而是信任——挪威人养的是大西洋鲑鱼,和太平洋这边并不是同一种。大西洋鲑鱼经过冷冻就能安全生食了。然而九十年代中期的日本,由于泡沫崩溃和金融危机,对欧美人的信任已经跌到了谷底,很多人都试图排除不明来路的歪果影响,以免再被坑到。
不过很多事都贵在坚持。像上图的三文鱼苗,你很难想象十年后它会长成几斤甚至几十斤重的大鱼。而奥尔森对三文鱼寿司在日本的推广,差不多也是坚持推了十年,才让这种吃法成为主流。
现在的奥尔森对于日本人来说已经是个不大不小的名人了。比如他喜欢日本武术,专门去学合气道,一路学到了七段。这虽然不简单,但也不是什么特别大的事。但就是这样一点事,都会有日本媒体专门报道。
但对于世界其他地方的居民来说,奥尔森是个深藏功与名的人:挪威三文鱼依然是挪威三文鱼,日料也依然是日料,至于三文鱼寿司,“难道不是日本发明的吗?”
“发明”需求?
挪威人在日本推广三文鱼的过程,其实是个创造需求的过程。挪威人不仅“发明”了三文鱼寿司和刺身,更重要的是,他们从无到有地培养了日本人乃至全世界对生食三文鱼的推崇。我们可以说这个需求是无中生有的,但对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吃货来说,这就是好吃。
胡子这次专门谈到这个“花招”,并不是反对这种创造需求的玩法。其实只要“发明”出来的需求能在当地扎根,能给世人带来健康的乐趣与享受,那它就是个好发明。这方面例子有很多,其中很多都已经成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存在。就比如三文鱼寿司,比如随身听。
需求创造得好,那就是挪威三文鱼,如果这个需求本身问题很大,那就成了虹鳟了。而鉴别一项炒作起来的需求是否值得玩,要靠玩家的智慧。
如何培养这种智慧?当然是要多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