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鱼

真假三文鱼一石激起千层浪怎么区分教

发布时间:2023/1/12 22:52:00   

中国搜索讯近日,“《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下称“标准”)出炉,一石激起千层浪。

其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下面几点:

三文鱼究竟怎么定义?

来自淡水的虹鳟鱼能否归为三文鱼?

虹鳟鱼能否生食?

制定“标准”的单位是不是利益相关方?

三文鱼与虹鳟之争由来已久,往近了说,今年5月,一则《万万没想到!中国市场上三分之一的三文鱼都被青藏高原“承包”了》的消息广泛传播,然而文中提到的青海县龙羊峡水库养殖的其实是“虹鳟”,并非“三文鱼”。

更可怕的是,有网友指出,生食出自淡水的虹鳟有感染寄生虫的风险,而起草本次“标准”的成员中,就有来自青海龙羊峡养殖虹鳟的企业,按网友说法,这是妥妥的“自己给自己定规则”、“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争议一出,很多人都有疑问,三文鱼还能不能吃了?虹鳟和三文鱼怎么区分呢?市面上种类繁多的“帝王三文鱼”、“红三文鱼”等等又该如何辨别呢?

到底什么是三文鱼?

有关三文鱼的称呼问题,涉及到复杂的语言、历史、科学以及商业原因,小编不打算在这展开说。只需知道一点,“三文鱼”其实并非标准称呼。

“三文”一词来自其英文“Salmon”的粤语发音,“Salmon”本意是奋力跃起,英文名中带“Salmon”、“Salmo”的鱼类特指那些每年从海中洄游到河流里产卵、路程中会奋力跃上瀑布的那些鱼类。

简单来说,中文语境下常说的“三文鱼”,能做生鱼片的那种,特指的是“大西洋鲑”,也叫“挪威三文鱼”。这种“三文鱼”是鲑科下面鲑属中的一种鱼。

而所谓的淡水三文鱼,也就是引起争议的虹鳟,是来自同为鲑科,但却为大麻哈鱼属(大马哈鱼)中的一种鱼类,与传统意义上的“三文鱼”是不同属的,但它们都是鲑科,有点晕吧?看下图:

图:果壳网老猫

这下清楚了吧!

那么三文鱼(大西洋鲑)和虹鳟怎么区分呢?

从外表上看,“三文鱼”个头偏大,一般都在10斤以上,有1米长,体表银灰色,带有一些黑色斑点。这是三文鱼↓↓↓

(图源微博网友拍摄)

虹鳟,个头较小,一般3~4斤,不过最近的三倍体虹鳟鱼个头可以轻松超过十几斤了……但是虹鳟鱼体侧特有的一条桃红色的线还是其明显的特征。

这是虹鳟↓↓↓

(图源微博网友拍摄)

这也是虹鳟↓↓↓

(图源微博网友拍摄)

可以看出,虹鳟侧面桃红色的线还是很明显的。

遗憾的是,超市和餐馆很少有机会让你看到整条的大鱼,所以从个头和花纹上区分不太可行。

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绝大多数还是切成片的鱼肉。三文鱼的鱼肉色泽鲜明,呈现出橙红色,脂肪纹路清晰且比较宽,同时脂肪含量也较高,有“入口即化”的感觉。

虹鳟的鱼肉则偏红,由于比三文鱼小的原因,花纹更密集,也就是更细,另外淡水鱼肉质松散,口感普通。

你以为凭色泽和口感就能区分了?太天真了!

上图是三文鱼,下图是虹鳟,你一眼分的清吗?(图源微博网友拍摄)

现在养殖的虹鳟鱼已经可以做到人工调色,同时还可以改变脂肪的纹理,从口感和外观上都更接近三文鱼,如果是做成薄切片刺身或者鱼块,几乎无法分辨!

怎么办?别着急!我们先回顾一下,之所以拿虹鳟冒充“三文鱼”会引起很大争议,究其原因是担忧寄生虫的问题。“三文鱼”不是没有寄生虫,但海水鱼寄生虫种类少,且由于渗透压的关系,其寄生虫也不适合人体环境生长,而来自淡水的虹鳟则与人体的生长环境类似,生吃的话感染寄生虫的风险比比海水鱼高出很多。

所以如果真想吃三文鱼又怕分不清的话,告诉大家终极一招:不要图一时口舌之快去吃生鱼片,一定要吃熟的!高温加热可以杀灭绝大部分寄生虫,把风险降到最低!

当然了,“妖魔化”也是不对的,虹鳟虽然生吃有风险,但并不意味着它就不是好鱼。虹鳟适合大多数的烹饪方式(生吃除外),它有着鲑鱼特有的风味,脂肪含量又较高,口感细腻肉质有嚼劲,特别适合煎烤,所以只要充分做熟完全可以放心吃!

怕就怕,一些黑心商家混淆视听,拿鸡毛当令箭,用淡水虹鳟冒充海水三文鱼来给顾客生吃!

吃货们千万要擦亮眼睛!

(资料来源:新华网、央视网、科技日报、澎湃新闻、每日经济新闻、果壳网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95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