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文鱼 >> 三文鱼生活环境 >> 从挪威三文鱼看食物全球化发展史
最近,全国部分地区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三文鱼一下子成为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三文鱼作为世界著名的鱼类之一,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北部及欧洲、亚洲、美洲的北部地区,鲜三文鱼的保质期只有15天,送到商户手里基本上两三天,最多五天就要被卖掉。在种种条件的限制下,全世界的超市、市场、餐馆依然能看见三文鱼的身影,在这过程中,食品全球化功不可没。
食物全球化让我们可以便利地享受到世界各地的美味珍肴,马来西亚炸鸡、美式汉堡、日式韩式的料理等美食在各大商场随处可见,来自世界各地的食物填充了现在三分之二的超市货架空间......回溯食物全球化的历史,食物全球化是如何发生的?研究学者对此有一致共识:帝国主义、贸易发展和工业化。
当我们讨论食物全球化革命,不得不谈哥伦布。食物全球化有很多“第一”的功劳,毫无疑问都是属于哥伦布的。他第一次越洋之旅,给欧洲带回了菠萝和木薯;第二次横跨大西洋的时候,把糖带到了海地岛,同时把猪、牛、绵羊和小麦带到了美洲;之后被哥伦布陆续带回欧洲的食物还有玉米、马铃薯、红薯和巧克力。总之,全世界老百姓今天能吃到全球各地的食物,都是哥伦布这位快递员的功劳。
随着哥伦布踏上北美洲大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开始兴起。在我们的认识中,帝国主义是贬义词,很少会有人将帝国主义与食物全球化进行关联,为什么帝国主义会引发食物全球化呢?这就需要回溯到“家乡的味道”。
其实不管时代如何更迭,人类对食物的需求总体来说是非常相似的,即中国人有着中国胃,即使到了欧洲、美国,部分国人还是喜欢吃老干妈。法国人与葡萄牙人也是到了哪里都会想念家乡的食物。就这样,随着人口的迁徙和人们对食物的不同需求,各地的食物开始在全球流转。
如果说食物的迁徙在帝国主义和殖民行动中还只是配角,那在贸易行动中,食物则成为了主角。在所有与食品有关的贸易中,最知名的是两种调味料,一种是盐,另外一种是香料。
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宗贸易商品之,在历史上的重大影响众所周知,盐税促成了中世纪君主政体的诞生,触发了法国大革命。盐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生活的必需品,很长段时间内,盐对于老百姓比黄金还重要,在古代贩卖私盐是重罪。
香料对于生活的意义,没有盐那么重要,但是由于全球精英阶层觉得胡椒会让菜肴更有格调,胡椒成了有钱人菜单里的必需品,在16世纪和17世纪,胡椒贸易占了全球香料贸易的七成。
在帝国主义、贸易发展的帮助下,食物的全球化得以实现,但是人们距离衣食无忧还差一块拼图,就是食物工业化。
在化肥和饲料的帮助下,食物的产量可以在很长时间内持续的增加,其增加的速度超过了人口的增幅,人类在历史上第一次有了比自身需求更多的食物,同时冷藏保鲜技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都为食物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温床。
其实人类的发展进化史无不与食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英国学者菲利普·阿梅斯托在《吃:食物如何改变我们人类和全球历史》一书中总结道:“生的食物一旦被煮熟,文化就从此时此地开始。”
菲利普提出,由于人类对吃这件事情赋予了提供营养之外的含义,因而吃也开始具有了哲学意义。人们从远古时期就对食物心存敬畏,基督徒们在饭前必须祷告,向上帝献上感恩之心,不能容忍对食物的丝毫浪费;在中国,宗教祭祀时准备食物、祭献食物的行为,与个人的修身养性、君主的治国之道以及古代的圣人观念息息相关。
在欧洲,曾经出现过食人族,他们认为食物具有神秘的力量,只要吃下它,就能获得特殊的能力。食人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自我、净化心灵。人肉经过重新诠释之后,不再只是普通的物质,而是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价值和力量。
而素食主义在所有营养学体系中有着最悠久的历史和最卓著的声望。他们认为素食不但让你身体健康,同时还能塑造优秀的性格。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菲利普认为素食主义让欧洲人口得以快速增长。因为蔬菜比肉类更容易获取,如果所有人都只爱吃肉,欧洲很长时期内少得可怜的肉类总量,是无法养活那么多人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素食主义作为一种成功的政治策略,发挥了正面的意义。
除了食物的历史以外,食物是否会让人感受到救赎的力量,能够平静心灵甚至提高智力吗?跟随杨澜的解读,《吃:食物如何改变我们人类和全球历史》将带你揭开关于食物的奥秘。